偷窃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问题。青少年盗窃绝非孤立的道德问题,而是家庭系统失衡的 “信号灯”。前几天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则视频,这个视频是一个超市的老板发的。视频中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正在猫着腰,踮着脚尖,偷偷的走向了超市门口,那里放着槟榔,水果、蔬菜等物品。老板听到监控警报,赶紧出门去抓这个小偷。正在行窃的男孩看到老板开门出来了,他就赶紧转身逃跑。于是生气的老板就把这个监控视频发布到群里。后来这个小孩再次偷盗的时候,老板报警,这个孩子被派出所民警带走了。关于偷盗的犯罪案例在生活当中经常见到。
盗窃可能是青少年对情感缺失的符号化补偿。当父母在孩子早年就用物质替代陪伴时,孩子会将物品占有=情感获取。例如,长期被寄养的孩子偷窃同学的文具,并非出于需要,而是通过占有他人财物填补 “被抛弃” 的心理空洞。这种行为模式在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中家庭中很常见,孩子的看护人用金钱弥补亲情不足,导致孩子形成 “物品 = 爱” 的认知偏差。 在许多案例中,青少年偷盗物品后带领同伴消费,试图用物质控制换取虚假的归属感 ,这种行为本质是对真实情感联结断裂的防御机制。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主题。顽劣儿童,以及儿童犯罪与匮乏的家庭生活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青少年被送到收容所,我们追溯到他的婴幼儿时期,在儿童与家庭的关系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心理因素。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捣乱、搞破坏、侵占物品等行为。人类情绪发展的早期阶段,充满潜在的冲突和破坏。人类与外部现实的关系没有牢固的根基,人格还没有很好地整合;原始的爱具有破坏性的目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容忍和控制本能冲动。父母的认知偏差,加上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了孩子偷盗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稳定正常的家庭里,一般是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育儿的责任。婴儿出生后,母亲在父亲的支持下养育孩子,研究孩子的个性,处理孩子的个人问题,孩子的所有问题影响着家庭。家庭的稳定性对孩子有重要的作用。正常的孩子如果对父母有信心,就会全力以赴地成长。
如果家庭环境是稳定的,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控制冲突和破坏,甚至学会更多的事。孩子生活在一个被爱和有希望的环境中,才能在情感上顺利地发展。如果父母能容忍孩子的破坏性,孩子就会安心玩耍;孩子在玩耍之前,一般会试探一番,尤其是当孩子质疑父母的关系和家庭的稳定性时。孩子需要意识到一个安全的框架,这样他才能怡然自得健康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发现生活安全框架被打破,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如果孩子没能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会向外部世界寻找支持,寻求帮助。孩子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获得他在家庭失去的东西。孩子努力寻求一种外在的稳定,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他可能无法生存。一般情况下,这种稳定性可能会像孩子身体里的骨头一样生长。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找“不良”学生一起玩的一个原因。
当一个孩子在外面偷东西时,他也是在寻找他的母亲。在寻找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同时也越来越需要找到父亲的权威,这种权威可以限制孩子的冲动行为。
我们很难对青少年犯罪袖手旁观,因为我们看到孩子迫切需要严厉的父亲,以及被父亲保护的母亲。在孩子眼中,父亲可能是严厉的,也可能是慈爱的,但他必须是严格和坚强的。只有严格而坚强的父亲形象出现时,孩子才能重拾原始的爱的冲动、负罪感和改过自新的愿望。
孩子的顽劣行为有时只不过是一种求救信号,孩子在呼唤强大、善良的人对自己进行控制,他违背社会规范,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为的是重新从外部建立对自己的控制。
父母如何帮助顽劣的有偷盗行为的儿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己先成长,然后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事实上,假如孩子没有稳定的环境,仅靠个人心理治疗,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给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求父母必须到场,不仅对孩子心理咨询,还要帮助父母修正自己,改善关系,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如果来访者的家庭中有抑郁的母亲、躁狂的父亲、爱打架的兄弟和乱发脾气的姐妹,如果这些人构成的家庭环境不改变,即使孩子被心理咨询师纠正过来了,以后还可能被打回原形。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抱持",是指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求。对父母来说,与其被迫抱持生病的顽劣儿童,不如从最开始就尽心地养育婴儿。
孩子的偷盗行为与爱有关。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人人必杀其所爱。"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爱所带来的伤害。青少年盗窃绝非孤立的道德问题,而是家庭系统失衡的 “信号灯”,其核心是青少年无意识中对家庭隐性需求的回应,通过自毁行为试图修复系统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