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带队幸福国不丹,观景交流静心修禅……5月20日前报名可优惠! 点击咨询详情

首页   >   家排师咨询师培训  >    内容

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

作者:管理员|文章出处:本站|更新时间:2017-10-20 10:08:10|人气:1804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两本书,标志着独立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2.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4.勒温的:B=f (P, 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信息加工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13-25年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10.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11.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12.社会角色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13.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14.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15.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2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

23.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24.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成功行动的反馈;

选择参与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25.社会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2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随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话(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伪装、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0.归因的协变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

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

低低高行为主体

高低低情境

31.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3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痛苦的情境);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序列。

34.抱负水平:个体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

3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过高、过低都不利);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36.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

3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醒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

3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分散与社会冷漠);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轮捐款例,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利他者的心理特点:心境;内疚;人格。•利他的技能

40.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41.嫉妒: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劣势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 嫉妒的特点: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4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43.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44.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1)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2)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3)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

  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45.态度转变涉及的4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景因素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45.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提出P—O—X模型。(P:认知个体  O:他人  X:另一个人或事)海德认为,如果P—O—X关系相适应,则该体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须变化;反之,如果不相适应,P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46.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反应的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47.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

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源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等

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交流分享的工具、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的途径、提高效率促进目标实现

48.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虚拟沟通

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54.人际距离是人沟通的时候,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 、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5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6.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1、兴趣、爱好2、态度、价值观3、个人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 4、隐私、阴暗的想法

57.良好人际关系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58.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舒茨群体整合原则:包容—控制—情感 正向形成,反向解体

59.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不同分为: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6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61.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63.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正当的做法: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模的影响:临界值大致在3-4人。

64.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性别促进)。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的主要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焦虑减弱,行为动力相对下降。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65.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66.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暗示的效果因素: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知识水平低、年龄越小、女性更容易接受暗示。

67.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编辑推荐:

  • 暂无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