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带队幸福国不丹,观景交流静心修禅……5月20日前报名可优惠! 点击咨询详情

首页   >   莲心新闻  >    内容

如何应对高考后的心理饥荒期

作者:郭晓菲|文章出处:本站|更新时间:2020-7-8 5:38:53|人气:1375

 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莲心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郭晓菲老师根据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发现:高考后存在心理饥荒期。高考结束后按理说应该是考生的轻松期,但实际上往往却是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期,我们称之为心理饥荒期。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入学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在高考结束后几周,学生们的心情将发生复杂的变化,很多学生会感到强烈的空虚、烦躁、麻木、无聊、迷茫、焦虑、抑郁等。2020年后疫情时代的高考与往年不同:人们心灵脆弱的加剧和商业经济的倒退,以及考生和家长对高考的期待或失落,可能会激起更多的离婚潮和家庭矛盾等心理饥荒。

正确对待高考分数。政府对一个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是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几个重点院校;校长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是分数;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的依据是孩子的分数。真的是分数让考生和家长变得非常焦虑吗?不!这一切会改变的。如果人的生命发展完全依赖于分数那是教条主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说:“高考只是我们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命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分数和工资收入一样,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对其过度关注而看不到其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导致心理饥荒的重要原因。根据马斯洛需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当前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人们如果把分数和收入数额作为人生发展的目标,人们的思维与创造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中国古代有个叫赵至的人,他的先世为代郡望族,后因战乱,家道破落,只能靠父亲耕田为生。他的母亲无法适应农村的贫困生活,她要求儿子赵至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赵至非常体贴父母,从小就立志要勤学以求显达,荣养双亲,使他们远离劳作之苦。赵至在求学中总是怀有更大的志向和追求。赵至学习刻苦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之后步入仕途,先后在魏兴、江夏、辽西等地为官。由于他擅长议论、精于断案,而成为国家有名的“良吏”,并在太康初年,被推荐到京城洛阳述职。这时,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由于极度悲痛,吐血而卒,年仅37岁。

年轻有为的赵至在37岁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他把人生奋斗的目标定位在获得高收入,荣耀乡里荣养双亲这样狭隘的框架内,而忽略了对社会发展、为后代造福、传播自己真知灼见,实现自我发展等更加高远的目标。在后疫情时代,高考之后为了防止心理饥荒,需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分数和未来计划,人生目标变得高远,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人类社会一定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每一个成功的父母都是善于学习的父母。彭凯平教授说:“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它们所带来的人的气质变化才是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别单纯把分数看得太重要。” 对年轻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具备为人处世的能力、优雅的谈吐和较强的团队精神,保持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莲心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郭晓菲老师

父母一定要接纳和陪伴,多给孩子爱、关怀和支持,多理解、多欣赏。有的家长过于操心孩子的高考,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更需要接受心理调整,非常需要参加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后的心理饥荒期,为下阶段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心理困扰自己无法调整的考生和家长,建议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也可以参加高考后的心理调适训练营-----莲心心理第178期家排工作坊,相关网址:www.lianxinxl.com。

 头条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46856456424129038/